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休閑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泉州師范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休閑是人類文明的體現,是社會進步的標志,發展休閑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因此,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展休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發展休閑;和諧社會;全面發展
一、休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進步標志
休閑是人類文明的體現,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休閑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經濟形式,參與經濟創造,休閑經濟的發展,能夠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在財富二次分配中受益,緩解社會矛盾,有助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良性發展;休閑作為一種新的社會資源,為人的“思想”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天地,為發展創造提供了可能,人通過有效利用閑暇時間可以提升自身素質,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休閑豐富的內涵,決定了休閑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正確處理好休閑與工作的關系,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
回顧中外歷史,人們不難發現,休閑思想的源頭與人類文明史一樣久遠,在公元前1100年,我國人民已經開始熱情謳歌生活,到公元前500年,體現中國遠古休閑文化的《詩經》已經被孔子作為傳授弟子的教本。休閑思想在《詩經》中占有核心的位置。甚至周朝的大夫們在向周王進諫時也認為是治國安邦的重要謀略和準則。到了漢朝,以陶淵明為代表的隱逸文化最有代表性,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成為許多文人名士的向往。旅游文學在唐朝的興起,使人們對各地風土人情的關心程度空前高漲。唐宋明清時期的休閑文化有利于向大眾廣泛傳播文化地理知識,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操。到了近代,則產生了一批提倡閑適生活小品文的作家,其中林語堂是第一位從哲學角度看待和討論休閑的文人。盡管休閑思想的歷史久遠,但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休閑都只是工作的附傭,人們并沒有認識到休閑的作用,休閑的地位也沒有被肯定。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有了更多的閑暇,為人們帶來了全新的休閑方式和休閑觀念。我國人民已經開始把休閑本身看成一種目的,而不是從屬于工作的;把休閑當成主要的生活樂趣,從休閑活動中得到滿足,感到愉悅。托夫勒早在十幾年前就指出:“大批工人早已從事每周平均只有3~4天有報酬的勞動,他們用半年或一年的時間接受教育,或者娛樂消遣,一旦我們認識到,大部分時間是用來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用品和勞務——產消結合時——舊的工作的空閑時間的區別和界限就消失了。”(《第三次浪潮》1984年第27頁)目前,全世界已有145個國家和地區實行5天工作周制,發達國家和地區將有可能進一步縮短工作制。可見,休閑既是人類文明的表現,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二、發展休閑,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始終是人類自古以來的美好追求。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表明,人類社會就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進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將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高度發達。那時,休閑成為每個人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休閑成為社會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保證人們有良好的休閑成為社會發展的新目標,休閑必將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消除了地區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保證了所有人休閑的權利的落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休閑,不再是歷史上精英階層的人們對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權利,休閑的普遍化體現的社會公平性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明顯標志。可以說,發展休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三、發展休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類進入21世紀應是一個工作與休閑價值并重,兩者相互補充又相互滲透的時代,人類應通過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二者之間的和諧關系,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類以往由于對效率的過度追求與利潤最大化指標導致了工作對人的異化。專業化分工帶來了工廠的效率,卻剝奪了手工藝者的工作魅力與樂趣,機械的使用降低了勞動者的強度,但破壞了自然勞動的節律。這些使人們陷入了困境并導致了工作與休閑的沖突,因而制約了人的全面發展。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的持續發展,人們的觀念的改變,個體工作條件日益改善,工作和休閑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了。工作像休閑,休閑像工作,休閑與工作的一體化已見端倪,在一些西方國家和我國一些行業部門,工作崗位上,工人已開始離開了生產流水線,擺脫了重復而機械的勞動,由藍領階層上升為白領階層。在工作中,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在生產中盡情地從事自己的創造。保障措施和娛樂設施進入工作場地,工作環境變得安全、輕松,職工以企業或公司為家,對單位的運作和發展充滿了關心和責任感。在工作中全力以赴,聚精會神,同時又有更多的自由做出決定,與外界的交往和聯系變得廣泛而頻繁,再也不是始終如一被禁錮在一個環境模式之中。工人在工作中變得積極努力,工作中得到了滿足感、成就感,而不是厭惡感,工作成為樂趣,不再是負擔。尤其是信息化社會的來臨,生產方式的大變革開始改變以住的工作與休閑分裂的局面,在信息時代“時間界限的模糊性、時間結構的彈性化與時間制度的即時化”都使工作與休閑之間相互融合。工作和休閑的本質應該是統一的,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要,休閑(下轉第45頁)(上接第18頁)的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其本質都是為了人,為了人幸福、自由和有尊嚴的生存。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寫道:“所有這些電子新發明——共享屏幕、電視會議和可視電話——這是我克服物理性隔離的辦法。等到這些東西變得十分普及時,我們的工作方式會改變。”所以說工作與休閑的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據美國學者預測,未來15年,發達國家將陸續進入“休閑時代”,發展中國家也緊跟其后;新技術和其他一些趨勢可以讓人把生命中50%的時間用于休閑。正如成思危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隨著知識經濟向我們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已發生了變化,這是由于網絡的發達,辦公時間可以靈活掌握,辦公地點也可以設在家里,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將會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如何利用好越來越多的閑暇時間,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將是一個重要問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們享有充分發揮自己一切興趣、才能、智慧的廣闊空間,因此,發展休閑可以保障工作的順利進行。休閑最基本的功能是體力和精神的恢復,使壓力緩解、使精力充沛、使人以愉快的精神和充足的體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同時,休閑可以使個人的全面發展得到保障,而“個人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正像美國休閑專家杰弗瑞·戈比教授所認為的:“休閑不僅可以促進人自身素質的提升,還可以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所以發展休閑,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雅靜.發展休閑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J].理論前沿,2006,(23).
[2]托馬斯·方德爾著,成素梅譯.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M].云南人民出版社.
[3]趙建嶺.論休閑與工作的辯證關系[J].中國科技信息,2005,(9).
【作者簡介】粘忠友(1952-),男(滿族),福建泉州人,泉州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